進入2016年,原油價格開局便迎來了慘烈的螺旋式下跌,延續并強化了2015年市場動蕩的主線。
自2014年以來,油價就已處在下跌通道中,在跌去70%的基礎上,布倫特原油在2016年頭七個交易日的累計跌幅達18.6%;美國原油基準西得克薩斯中質原油則創下12年來首次跌破30美元的紀錄,達到29.93美元/桶。在短暫反彈后,美國和布倫特原油期貨再探低點,使得年初以來的累計跌幅超過20%,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兩周跌幅。
市場承壓下跌的新因素之一是伊朗的回歸。1月16日,伊核問題全面協議正式執行,美國和歐盟宣布解除與伊核問題相關的多國和一國經濟和金融制裁后,滿載5000萬桶原油的伊朗油輪準備起航。
1月19日國際基準布倫特原油價格一度跌破28美元/桶關口,盤中觸及27.67美元/桶低點,這是自2003年以來首次。這讓人們開始重新考慮油價潛在的筑底區域。
什么將催化油價進一步繼續探底抑或企穩反彈?
原油價格如果已處在超賣狀態,業內人士相信,布倫特原油可能的底線目標是25美元。世界大型企業研究會經濟學家肯尼斯·戈德斯坦(Kenneth Goldstein)對《財經》記者說,如今供應過剩已使油價降到接近每桶25美元的水平。油價不會向更低的區間走很多,因為這個價位甚至都不能覆蓋邊際成本。因此,石油減產是不可避免的,減產才會保持價格不再進一步下降。
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大宗商品分析師喬瓦尼·斯托諾瓦(Giovanni Staunovo)對《財經》記者指出,我們認為油價會在2016年下半年回歸到每桶40美元的價位,非歐佩克國家的石油供應量有望下降70萬桶/日,石油需求則升至每天110萬桶-112萬桶,石油市場終將在2016年底實現平衡。
2016年供需圖景
全球石油產量的大幅增長自2014年以來創造了供大于求的局面,石油價格也因此一路狂跌。
在需求面上,全球經濟的減緩使得需求減弱。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9日公布的全球經濟展望中,下調了今明兩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將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從去年10月所預期的3.6%下調至3.4%,并將2017年的增長預期從3.8%下調至3.6%。該機構指出,主要風險包括中國增速放緩、美元進一步升值、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以及全球避險情緒升溫。
在供需等式中,中國是削弱需求方的主要因素。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過去十年來中國經濟的增長帶動了全球石油需求的激增,如今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會使石油供應過剩進一步加劇。
中國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2015年全國經濟運行情況表明,2015年中國GDP增長6.9%,是經濟步入新常態以來首次增速低于7%,為25年來的低點。
中國需求方面的數據則顯示,2015年中國原油日需求可能達到創紀錄的1032萬桶,比2014年高出2.5%。中國的需求增速開始放緩,能夠替代中國需求增長的新源頭尚未出現,歐洲需求增長也有減弱跡象。
中東地區的能源使用雖然在2015年有所增長,但消費增長的空間不大。很多人曾把希望寄托到2016年下半年,石油需求重新回到供需平衡中,這個預判的前提是,中國的需求增長可以使石油需求從每天100萬桶攀升至每天120萬桶。
戈德斯坦認為,大宗商品整體都存在供給過剩,金屬甚至比能源還嚴重。本來價格已經低無可低,但是由于過?,F象的普遍性,尤其是中國,價格可能還會下跌。也許只有中國經濟出現改善跡象或至少停止下跌,大宗商品才會有真正的反彈。戈德斯坦同時指出,如果全球經濟增速不快于2.5%,價格在2016年反彈的可能性也不大。
不過,華盛頓大宗商品經紀商Powerhouse執行副總裁大衛·湯普森(David Thompson)對《財經》記者指出,中國仍是石油的最大買家之一。中國一直在購買石油,不僅為煉油行業的需要,也為了中國戰略石油儲備的需要。湯普森認為,如果中國對原油的需求繼續下滑,則可將其視為對全球經濟總體走弱的反映。
樂觀者認為,石油需求會在2016年穩步攀升,斯托諾瓦指出,從歷史發展看,類似于中國這樣、從制造業向服務導向型的經濟體在發展過程中,其人均原油消費量增加會得到強化。
在供給端,全球供給過剩的局面還存在著惡化的可能。
斯托諾瓦說,2015年大宗商品市場在供應端的調整并不充分,不足以達到平衡所需的水平,這將在2016年上半年導致更多的供應陣痛。其中,2015年非歐佩克和歐佩克產油國的原油供應量,實際上在2014年全年的基礎上擴大了2.7%。
由于各大產油國堅持拒絕減產,石油供應與庫存已膨脹至接近創紀錄水平。2015年的全球石油庫存較上一年的水平增加了10億桶。IEA預測,2016年全年,石油庫存還會再增加2.85億桶。根據船運數據、原油企業信息以及行業專家反饋,沙特12月原油產量維持在每日1015萬桶,連續第九個月停留在每日1000萬桶以上,為數十年來首見;俄羅斯能源部的數據顯示,俄羅斯近期原油產量達到了蘇聯解體后的高位記錄1086萬桶/日。
美國頁巖油的繁榮支撐了美國原油產量的增加。美國能源信息署的數據顯示,截至1月8日,美國原油庫存和成品油庫存全面增長。原油庫存比去年同期高24.4%;汽油庫存比去年同期低0%;餾分油庫存比去年同期高18.4%。原油庫存仍然接近至少為過去80年來同期最高水平;汽油庫存高于五年同期平均范圍上限;餾分油庫存高于五年同期平均范圍上限。
異常的暖冬也讓供應過剩承壓。
全球主要產油國之一的伊朗,在過去五年內基本上被排除在國際市場之外,如今重新回歸——伊朗開始采取行動提高石油產量和出口,伊朗負責商務和國際事務的石油副部長扎馬尼亞表示,伊朗力爭將日出口量立即增加50萬桶。伊朗還計劃在幾個月里再增加50萬桶。
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發布的報告指出,鑒于市場過剩供給已達100萬-150萬桶/天,每日新增50萬桶的伊朗石油對油市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長期從事石油地質與石油經濟領域研究的羅賓·米爾斯(Robin Mills)對《財經》記者說,全球需求疲軟,要改變全球原油供應過剩的局面,需要產油國減產,歐佩克國家的石油產量還將會增長,所以最有可能的變量是美國的原油產量下降。
這一可能性集中于美國的頁巖盆地,斯托諾瓦認為,美國頁巖盆地咄咄逼人的生產線會在12個到24個月的時間內迅速下降,這為油價上行提供了空間。湯普森指出,石油生產國正在削減資本支出,取消鉆探項目,這最終將在未來減少原油供應。
好的跡象是,阿曼石油部長近日表示,阿曼已準備好減產5%-10%?!队咳针娪崍蟆贩Q,俄羅斯國有石油管道商(Transneft)聲稱俄羅斯石油公司在2016年會削減6.4%的原油出口。
減產潮?破產潮?
油價下跌使得原油出口國面臨巨大的財政壓力,同時也給能源行業迎頭一擊。
在大型石油企業中,荷蘭皇家殼牌集團率先披露第四財季以及2015財年財務信息,殼牌表示,第四財季利潤同比最多下降50%,其中,不包括特定項目的利潤預計在16億-19億美元之間,低于上年同期的33億美元,2015財年全年不包括特定項目的利潤預計下降至104億-107億美元,2014財年為226億美元。
此前,中海油宣布2016年資本支出總額將低于600億元人民幣,這是該指標連續第二年下降。與此同時,其2016年的凈產量目標也是近幾年首次出現下調,定為470至485百萬桶油當量。2015年中海油主要成本約為41.24美元/桶,國際原油價格自去年11月下旬就跌破40美元/桶,目前已跌到了28美元/桶以下,由此粗算,中海油生產一桶石油將虧損10美元以上。
在石油和天然氣行業做項目工程師的杰西·穆爾(Jesse Moore)對《財經》記者說,低油價會使歐佩克的境況進一步惡化,石油生產成員國可能在生產配額上作弊,最終在2016年三四季度歐佩克同意減產,但不會在許多債臺高筑的美國公司開始破產之前。
在石油市場年景好的過去幾年,像許多其他大宗商品生產企業一樣,石油企業紛紛加大杠桿,但當石油價格高于100美元/桶的好日子過去后,很多規模較小的油企則擔著相當高的負債率。這種高負債的債務結構形成是典型的循環儲備貸款公司債(Senior Debt Revolving Reserve Based Loan)——公司債務的建立和資金的提取都是基于儲備的建立。
舉例來說,如果一塊油田的運營成本是每桶15美元,油價從每桶120美元直接掉到30美元,對大企業的儲備考驗并不大。而很多小型油企的運營成本達到每桶45美元左右,30美元的油價對其儲備就是毀滅性的打擊。他們就被迫尋找融資,或者破產,或者債務減記以便讓債權人做出更大的讓步,或是在潛在買家舉棋不定的時候賤賣資產。
有數據顯示,美國油企的目標資金流與其利率支付及資本花銷之間的“斷崖”將從2015年的830億美元增長到1020億美元。巴克萊估計到2016年底前,油企縮減支出金額將達到730億美元。
米爾斯指出,在過度舉債的企業中,主要是那些美國的頁巖油企業存在著過度杠桿化的現象。對??松梨诨蚝商m皇家殼牌公司這類巨型石油企業來講,其儲備成本低廉,信用評級更高。它們沒有過高的杠桿,即便如此,如果油價保持在低水平區間,它們也需要削減成本。
路易斯安那州波西爾城私人企業TMR Exploration總裁雷蒙德·拉桑說,油企每月都在虧錢。已沒有削減成本的空間了。
靈活的獨立廠商大幅削減支出,將鉆機移至生產效率較高的地點,并更加密集地壓裂采油,以提升產出。不過穆爾認為,通過技術提高產出,這對成本較高的石油企業可能會有一些緩解,但不會平衡掉嚴酷的價格陡降。受此影響,服務供應商也不得不降低價格維系生存。
如果石油價格維持在35美元/桶,對大部分能源公司而言,其運營的現金流就已經為負,因此通過現金和其他形式的流動性,如銀行長期借款來苦撐,所以第一家石油企業宣布破產是早晚的事。
湯普森說,原油價格進入到20美元區間意味著,生產一桶油對大部分石油生產企業來說,其邊際成本要超過其邊際收益,這將鼓勵減產,并最終通向石油的供需重新平衡。
伯恩斯坦研究(Bernstein Research) 的分析師警告,三分之一的美國上市石油勘探和生產公司面臨破產風險。
在破產潮之前,油企的裁員潮已拉開序幕,英國石油公司(BP)宣布在未來約一年的時間里,計劃在全球范圍內裁員4000人,在今年底前將上游部門員工總數減少到2萬人以下。實際上,由于價格暴跌,石油業已經裁減約25萬個職位。
戈德斯坦說,今后我們還將看到50萬到100萬的石油員工失業。換句話說,到目前為止,從石油的價格到工作的流失,到盈利能力的變化,都是些小而漸進的變化,但這一現狀即將會改變,我們會看到更持久、更大幅度,更驚心動魄的改變——如果油價下降至每桶25美元,并在這一水平維持一段時間,這種變化很可能發生。